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译协 -> 各成员单位简介 ->

各成员单位简介

1、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心)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心)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文化事业单位,于1955年12月12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是唯一的国家级民族语文翻译机构。主要职责是承担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法律法规和重大会议的民族语文翻译和同声传译工作,为党和国家及社会组织提供民族语文翻译服务;开展民族语文基础理论、翻译理论和有关特殊问题的研究,提出有关意见建议;开展民族语文新词术语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出民族语文新词术语标准建议;开展民族语文信息化研究,参与或承办民族语文信息化相关工作;联系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和民族语文翻译专家,承担民族语文翻译有关业务交流合作和业务培训工作;承办国家民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业务处、蒙古语文室、藏语文室、维吾尔语文室、哈萨克语文室、朝鲜语文室、彝语文室、壮语文室、研究室(民族语文翻译研究所)、信息处、人事处、财务处、离退休职工处、总务处(服务中心)。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心)是中国翻译协会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刊物有《民族翻译》杂志。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翻译队伍。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心)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历届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的民族语文翻译和同声传译任务,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文等七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各类经典著作、文献文件、法律法规、词典书刊等累计4亿余字,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弘扬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民族语文翻译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心)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多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保密工作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新时期,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心)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为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科学发展服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切实履行服务职能,努力把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的民族语文翻译基地。

 

2、民族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是国家民委所属国家出版机构,1953年1月15日成立,前身为中央民委参事室。民族出版社出版民族文字图书,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党的民族工作服务。业务范围是:马列经典著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民族文字版出版;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献民族文字版出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门类学科民族文字版出版;民族方面学术著作汉文出版,汉文图书精选出版;相关音像制品出版,相关印刷发行与资料翻译。

民族出版社始终把翻译马列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政策文献和法律法规、重要会议文件作为首要任务,致力于整理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语文辞书工具书的出版,面向少数民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发挥政治宣传、文化传承、知识传播、行业引领、公益服务、成就展示、信息研究、团结示范等作用。建社60年来,出版图书、期刊、音像制品2.4万多种,2.8亿多册(盘)。民族文字一般图书年出版品种约占全国民族文字一般图书年出版品种总数的25%,马列经典著作和领导人著作、政策文献、法律法规等政治宣传类图书年出版品种占全国民族文字同类图书年出版品种的90%以上,数百种图书获得国家、地区和省部级图书奖,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民族出版机构。

民族出版社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编辑队伍。现有职工近300人,包括近30个民族成分。设蒙古文编辑室、藏文编辑室、维吾尔文编辑室、哈萨克文编辑室、朝鲜文编辑室、汉文编辑室等21个部门,下设民族音像出版社、中国摄影艺术出版社,建立了新疆、西藏、西南工作站和遍布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开办了东方民族网和民族文化书店,年出版图书品种约1000种,《求是文选》《经济生活》等多种期刊,形成了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汉6种文字,以图书出版为主,期刊、音像、电子读物为辅的现代出版体系。

2009年,民族出版社被确定为公益性出版单位。

民族出版社走过60年奋斗历程,创造了民族出版事业的辉煌。新的时期,民族出版社将牢牢把握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良好机遇,坚持“立足民族、优化结构、品牌立社、特色经营”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阵地,民文公共文化图书出版基地,民族出版信息研究中心和民族出版对外交流展示窗口的功能,切实发挥“民族出版事业排头兵”的作用,朝着建设国家民族出版基地和民族出版强社的目标不断前进。

 

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简称藏研中心)成立于1986年5月20日,是位于首都北京的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是以西藏和其它藏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全国藏学研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出版学术专著和刊物;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藏学家;掌握、研究国外藏学现状和动态。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强藏学研究机构建设,发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全国藏学研究领域的牵头协调作用”。

科研工作是藏研中心的中心工作。学术委员会是藏研中心科研和学术工作的审议和咨询机构,由藏学主要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现任领导班子由党组书记游洛屏;总干事拉巴平措;副总干事洛桑·灵智多杰、柳应华、郑堆组成。由一批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是中心的学术咨询与评议机构。职工队伍174人,由藏、汉、蒙、满、回、土家、纳西、彝、达斡尔、白等民族组成。下设主要业务部门有:社会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当代研究所、藏医药研究所、图书资料馆,以及中国藏学出版社等。中国藏学网是国内第一家藏学专业学术网站。其目标是把网站建设成为中国藏学界的信息港、数据库,为国内藏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同时为国内外藏学研究合作起到桥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藏学事业的发展服务。主办了全国北京藏学讨论会、藏学珠峰论坛和中国藏学珠峰奖评选、藏学工作协调会等活动,编辑出版了《中国藏学年鉴》和《中国藏学》杂志,并开办了中国藏学网。

 

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中心

1950年5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节目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国家广播电台民族广播的诞生。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相继创办了蒙古语、维吾尔语、朝鲜语、哈萨克语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以“立足中央,服务对象地区”为方针,承担着对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对象地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政治任务,同时也体现着传递信息、提供各种服务、传播民族文化等多重功能,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良好的公信力和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

如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办有三个频率:一个是由蒙古、哈萨克和朝鲜3种民族语言组成的《民族之声》,一个是《藏语广播》频率,还有一个是维语频率。三套频率每天播音共计56小时,电波主要覆盖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特定对象地区及首都北京,同时,在与我国相邻的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国也能听到,收听节目的人口达1亿以上。

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现代传媒中,广播是最为少数民族接受的媒体,堪称是第一媒体。这不仅是因为少数民族大多居于边远地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也因为广播媒体以其特有的伴侣性、灵活性以及不受地域文化的客观限制等特质,在较大程度上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特点相对应。定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民族广播节目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同胞的自觉行为和生活内容,“电台里的声音就是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声音”已经成为众多少数民族听众的共识。

正是这种国家利益与少数民族听众生活实际的良性对接,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民族广播具有较为显著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作为国家与少数民族同胞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已是当今中国极为宝贵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财富。

 

5、民族团结杂志社

民族团结杂志社是国家民委主管的直属文化事业单位,负责承办《中国民族》杂志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英文六种文字出版发行工作,属于权威报道中国民族的国家级新闻期刊媒体。1957年《中国民族》杂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创刊,2001年更名为《中国民族》。50年来,《中国民族》各文版完整载录中国民族理论,权威诠释中国民族政策,客观展示中国56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始终不渝地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各民族,让中国各民族走向世界”,认真履行为多族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党全国民族工作大局服务的职责,光荣承担并完成了党和国家以及各地区、各部门一系列涉及民族问题的重大事件、活动和人物报道及政策理论宣传任务,对传播民族知识、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迄今为止,《中国民族》仍是我国研究民族问题,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传播民族工作信息的重要舆论媒体。目前,民族团结杂志社拥有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民族成分众多并集采编、发行和管理于一体的、具有较丰富民族工作和多文种期刊工作经验的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加上《中国民族》各文版期刊长达半个世纪的国家级优秀期刊品牌和电子网络、通联资源及发行渠道等优势,体现了中央政府民族工作主导媒体和社会新闻大刊的规模和风范。

民族团结杂志社内设机构2个,在京总部分别是:社党委办公室、汉文编辑部、英文编辑部、蒙古文编辑部、朝鲜文编辑部、人事处、财务处、出版发行部、事业发展部、网络资料室;在新疆分部(乌鲁木齐市)分别是:维吾尔文编辑部、哈萨克文编辑部。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保存明清两代中央国家机关档案及皇室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成立于1925年,坐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北侧,总建筑面积1.76余万平方米。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该院下设古物馆和图书馆,图书馆下又分设图书部和文献部,文献部即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后经多次机构调整和更名,1980年4月定名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为国家档案局直属文化事业单位。内设机关党委、办公室、人事处、安保处、离退休干部处、基建处、行财处、保管处、利用处、整理处、编目处、满文处、编研处、复制处、网络处等部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明清档案1000余万件,共74个全宗。其中,明代档案3000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时期的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时期的档案。清代档案占绝大部分,内容涵盖了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农业、工业、外交、科技、教育、宗教等诸方面。从时间上看,有清入关前天命九年(16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以及溥仪退位后1912至1940年期间形成的档案;从所属全宗上看,有中央国家机关的档案,有管理皇族和宫廷事务机关的档案,有军事机构的档案,有地方机关的档案,也有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的档案,从文种上看,有制、诏、诰、敕、题、奏、表、笺、咨、移、札、片、禀、呈、照、单、函、电、图、册等;从书写文字上看,大部分为汉文档案,约六分之一为满文档案,还有少量蒙文、藏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档案以及外文档案。

 

7、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语文系)始建于1952年,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专业。当时,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从事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研究的马学良、于道泉、李森等著名专家调入中央民族大学,成为该学科创建初期的骨干力量。该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民族语言为主,主要任务是培养民族语言的教学、科研、翻译人才,曾参加全国规模宏大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为民族文字的创制、改革、民族语文政策制订和民族语言研究做出过应有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起增加了民族文学、民族文献专业。1981年国家教委批准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个专业方向)和“语言学”两个硕士点授予权,1986年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同一年被评为部委级重点学科。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5年6月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一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系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和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教育部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基地(1986年)、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特色专业(2008年)、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承担“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具有雄厚的学科建设基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研究与教学,其教学与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5大语系、100多种语言、30多种民族文字、50多个民族的文学与文献,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多学科、多元文化相生共存的民族学科特色,良好的学术传统优势和综合比较研究优势。

 

8、民族画报社

民族画报社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的国家级传媒机构,使用汉文、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和朝鲜文六种文字出版月刊《民族画报》,并主办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全社有事业编制75人,实有职工75人,离退休职工34人,共计109人。

《民族画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是以摄影图片为主的综合性月刊,1955年创刊,由周恩来总理题写刊名。现行按月出版的《民族画报》汉文版每期100页,蒙、藏、维、哈、朝文版每期68页,均为8开本,全铜版纸彩色印刷,封面覆膜。用汉、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哈萨克六种民族文字出版,汉文版稿件有内容缩写的英文译文。发行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民族画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致力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新成就以及新人、新事、新风尚;介绍各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科学成就、风土人情、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等。《民族画报》始终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成果、丰富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为己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服务。

由于《民族画报》率先开始形象而准确地宣传少数民族,集中地用专题形式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这对国内外读者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情况和各民族人民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起到了独有的重要作用,这就使《民族画报》在各民族地区有了广泛的读者群。除定期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阅外,在全国主要图书馆、资料室,特别是各大专院校和县以上图书馆、各民族地区的政府机关和有关领导人,国家民委各直属机关,各地民委机关、部分团体、部队等地方都可以看到《民族画报》。

《民族画报》曾经成功地开展过多项大型报道及连载报道,如《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环行祖国边疆》、《红水河》、《新亚欧大陆桥纵横》、《可可西里》、《探访塔里木》等等。画报历来重视专栏报道,开辟的《在祖国大家庭里》、《民族乐器》、《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美术》、《祖国内地的藏族文化古迹》、《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民俗专题摄影》、《民族影视》及中国少数民族佩饰文化《饰之蕴》、《都市凤景线》、《探访远离都市的村落》等专栏,其丰富、深人的报道内容,为读者所喜爱,也增强了画报自身的特色。截至2006年,《民族画报》已连续三次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目前,《民族画报》正致力于进一步扩大信息量,提高刊物质量,增强现代媒介意识,并坚持走内涵式、集团化、多媒体互动的发展道路,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民族画报》建办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出版物。

 

9、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由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倡议,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于1987年9月1日在北京西黄寺创立,以专门培养藏传佛教爱国爱教高级人才,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十世班禅大师亲任第一任院长,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为高级顾问。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创立,标志着藏传佛教高级人才培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此掀开了藏传佛教现代化教育的历史新篇章。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和伟大,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藏传佛教工作的重视与关怀。

高级佛学院创立伊始,就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弘扬藏传佛教,培养懂国家法律和政策、精通佛学的爱国爱教的高级宗教人才作为学院的办院方向和办院方针;并且提出了努力将学院办成藏传佛教教学和研究两个高等中心的奋斗目标。建院25年来,学院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一原则,始终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培养了一批批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有较高宗教造诣的藏传佛教骨干人才,壮大了藏传佛教的爱国进步力量,为西藏和其他藏区的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创立26年来,共举办了11届高级学衔班、13届佛学大专班、7届中级学衔班,同时还举办过专业性较强的藏族天文历算学培训班、声明学培训班和民管会主任培训班、活佛培训班等,共培养学员900余名,其中高级学衔获得者88名、转世活佛450余名。在上述各届学员中,既有格鲁派学员,也有宁玛、萨迦、噶举、觉囊、本波等教派学员,充分体现了教派团结和平等。26年来,一批从我院毕业的优秀人才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为西藏和其他藏区的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活佛;西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新扎活佛;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德哇仓活佛;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青海省佛协会长仁青安杰活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那仓·向巴昂翁活佛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创建,推动了藏传佛教僧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历史性变革,一是藏传佛教人才教育培养方式从传统经院式教学转变为现代院校式教育,既继承藏传佛教优良传统,又运用现代教育新方法,使藏传佛教高级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渠道拓宽;二是创立并成功实施了藏传佛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包容了各个教派的高级学衔制度。今天,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僧才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以佛学专业为主体,以藏传佛教为特色,教学和研究相结合,高规格、多层次的藏传佛教综合院校,是我国培养和造就藏传佛教优秀人才的最高学府,是藏传佛教新的学衔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单位。